1928年,戴望舒在《小说月报》发表了一首诗证券配资炒股开户网站,迅速引发了极大的轰动。著名作家叶圣陶、朱自清等纷纷给予高度评价,年仅23岁的戴望舒也因此在诗坛一举成名。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,正是那首经典的《雨巷》:“撑着油纸伞,独自/彷徨在悠长,悠长/又寂寥的雨巷,我希望逢着/一个丁香一样地/结着愁怨的姑娘。”
每个少年的心底,都曾住着一个撑着油纸伞、如丁香般柔弱的“姑娘”。戴望舒笔下的“丁香姑娘”,其实是他的初恋情人——施绛年,她是著名文学家施蛰存的妹妹。戴望舒对这位青春靓丽、气质独特的姑娘一见钟情,深陷这段感情长达八年之久。
然而,1935年戴望舒从法国留学归来,却惊闻未婚妻施绛年已移情别恋,爱上了一位茶叶店的小老板。心碎不已的戴望舒情绪失控,怒气冲冲地前往施家找施绛年对质,渴望她能够回心转意。没想到施绛年根本没有真正爱过他,情感上的背叛令戴望舒难以接受,竟在施家父母面前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。这一巴掌不仅粉碎了两人八年的感情,也为戴望舒未来的感情道路埋下了诸多坎坷。
展开剩余86%或许不满于此,他甚至选择在报纸上公开解除婚约,羞辱昔日恋人,让施家颜面尽失。戴望舒的极端情绪和“低情商”行为,既反映了他的脆弱和不成熟,也为后来的两段婚姻蒙上阴影。
戴望舒1905年出生于杭州一个职员家庭,家庭生活优越。母亲卓文出身书香门第,是他的文学启蒙者。戴望舒天资聪颖,勤奋好学,但幼时患天花,脸上留下了明显的瘢痕。这个缺陷让他在同学中屡遭嘲笑,心灵因此蒙上阴影,逐渐变得孤僻自卑,少言寡语。
童年受的心理创伤,深刻影响了他的性格和人生。尽管成年后的戴望舒身材高挑、相貌堂堂,诗名远扬,但他依然不敢在公众面前大声说话,羞涩内敛。
1923年,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,结识了施蛰存、沈雁冰等文学志同道合的朋友,开始积极投身诗歌创作。大学四年间,他与朋友们诗文唱和,翻译外国文学作品,举办各种文学活动,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。
他与施蛰存的关系尤为密切,时常被邀请到施家小住,也因此结识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。那时的施绛年18岁,性格开朗、活泼可爱,和戴望舒朝夕相处时,总让他感到春风拂面般的温暖。他被这位少女的美丽和活力深深吸引,心生爱意,却羞于表达。
戴望舒在出版首本诗集《我底记忆》时,勇敢地在扉页写下对施绛年的表白,可她却没有回应。出于对兄长好友的尊重,她选择了含糊其辞,不愿断然拒绝,让戴望舒抱有一丝希望,却也加深了他的痛苦。
为了追求爱情,他甚至放下自尊,反复纠缠施绛年。曾一度以跳楼相威胁,向她表达强烈的爱意。面对他的固执,施绛年既害怕又心软,最终勉强答应。戴望舒喜不自胜,立刻让父母从杭州赶到上海提亲。起初施家父母反对,经过施蛰存的劝说,才勉强同意这段婚事。
1931年春夏之交,戴望舒与施绛年订婚。然而,施绛年提出条件:戴望舒必须先出国留学,拿到学位并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,才正式结婚。出国留学对戴望舒来说非常辛苦,他要一边打工一边学习,且回国后能否找到理想工作也充满不确定。
实际上,施绛年早已有了别心,她设下这一条件,实则想拖延时间,待戴望舒的热情消散,再找机会解除婚约。戴望舒虽然感觉不安,却无计可施,只能选择赴法国留学。
1932年10月,他离开上海,乘邮船漂洋过海,历时一个月抵达法国,在里昂的中法大学进修。现实与理想相差甚远,他的留学生活异常艰苦,靠翻译赚取微薄稿费,依然捉襟见肘。三年后因学分未修满,学校将他开除,资金短缺无力继续,他只得写信告知父亲准备回国。
1935年5月,历经千辛万苦,戴望舒空手回到上海。归来不久,便听闻未婚妻施绛年已另结新欢。他愤怒失措,见面时当众给了施绛年一记耳光,宣告两人长达八年的感情彻底破裂。
为纪念这段刻骨铭心的初恋,戴望舒写下《霜花》:“装点春秋叶/你装点了单调的死/雾的娇女/来替我簪你素艳的花。”这段失败的爱情更加深了他的自卑与痛苦。
尽管内心依旧深爱施绛年,但已无力挽回。此后他经历的两段婚姻,都因这段感情的阴影而充满波折。
遭遇情变后,戴望舒情绪低落,昔日的豪情壮志荡然无存,生活陷入困顿,甚至借住朋友家。好友穆时英看不下去,安慰他说:“施绛年算什么,我妹妹比她漂亮十倍,我给你介绍。”穆时英是新派小说家,十分欣赏戴望舒的才华。
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,18岁,端庄秀气,气质出众。她对文学有浓厚兴趣,也十分仰慕戴望舒。穆时英的撮合下,两人开始交往,穆丽娟帮他抄写稿件,陪他打牌跳舞。
不久,戴望舒重新燃起爱情的希望。不到一年,两人便准备结婚。1936年6月,戴望舒与穆丽娟在上海新亚大酒店举办了盛大的婚礼。婚礼排场华丽,得益于穆家的富裕。
结婚两年后,战乱迫使他们举家迁往香港,住进环境优雅的“林泉居”,生活趋于稳定。穆丽娟生下女儿戴咏素,小名朵朵,为家庭带来欢愉。
但幸福表象下,夫妻感情日渐破裂。戴望舒年长妻子12岁,性格大男子主义,家中一切大权在握,从不商量。穆丽娟对此感到委屈,常抱怨:“望舒的第一生命是书,妻子和女儿排第二。”
缺乏关心使她怀疑丈夫仍与初恋施绛年藕断丝连,而戴望舒则不屑解释。她更无法忍受丈夫的粗鲁无礼,曾坦言:“我看不惯望舒的粗鲁,他很不礼貌。”夫妻间误会加深,争吵频繁,完全没有“雨巷诗人”的浪漫气息。
最终婚姻破裂的导火索,是两件令人心碎的事件。1940年6月,穆时英在上海被军统特务暗杀,噩耗传来,穆丽娟悲痛欲绝,想回上海奔丧,戴望舒却冷漠反对,甚至辱骂妻子是“汉奸妹妹”,无法体谅她的痛苦。
他忘记了穆时英对自己的帮助和提携,缺乏最基本的同情与理解,令夫妻关系雪上加霜。因这件事,穆丽娟整整一个月不与戴望舒说话。
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,戴望舒竟隐瞒了妻子母亲去世的消息。那年冬天,穆丽娟的母亲因失子之痛过世,戴望舒收到讣告却没有告诉妻子。等她得知真相,赶回上海时,丧事已毕,连母亲最后一面也没见到。
戴望舒这般做法,令穆丽娟彻底心寒。素来温柔的她毅然提出离婚,夫妻分居两地。此时,穆丽娟在周黎庵的追求下移情别恋。
戴望舒终于意识到事态严重,写下“绝命书”:“我用死来解决我们间的问题,它和离婚一样,使你得到解放。”他奔上海劝说妻子回心转意,但穆丽娟已决心离开。
回到香港后,戴望舒仍试图挽回婚姻,却无功而返。深受打击的他一度服毒自尽,幸好被及时抢救。最终,1943年1月,他在穆丽娟寄来的离婚协议上签字,女儿朵朵由他抚养。
离婚前,戴望舒在朋友介绍下认识了香港大同图书印务局的女职员杨静。她原籍浙江,生于香港,美丽活泼,热情开朗。
离婚四个月后,两人结婚,新郎38岁,新娘仅17岁。婚后第二年和第三年,杨静相继生下两个女儿。可惜,这段婚姻只维持了六年。
杨静从小在香港长大,喜爱社交和舞会,婚后依旧浓妆艳抹。她活泼好动,而戴望舒则性格内敛,不愿参与这些社交活动。年龄差距和性格分歧使两人渐行渐远。
1948年底,因无法忍受贫困生活,杨静爱上了年轻的蔡姓男子,提出离婚。戴望舒竭力挽回,终未成功。第三次,他再次被深爱的女人抛弃。
1949年初,戴望舒回到北方,他说:“我思念故土的心一刻都不能停留,我要回北方,死的时候也能光荣一点。”回到北京后,凭借名气才华被安排到新闻出版署工作,对此他感到满意。
但生活刚有转机,健康却急剧恶化。长期漂泊和多病缠身,加上北方寒冷气候,他患上严重哮喘。一次自我注射麻黄素时剂量过大,导致药物中毒昏迷。
1950年2月28日,戴望舒英年早逝,终年仅45岁。作为“雨巷诗人”的代表,他一生创作了92首诗,是继徐志摩之后的杰出现代诗人。也许,诗人的生命注定多舛,而不幸的人生恰是其诗歌最深刻的注脚。
回顾戴望舒的一生,短暂而令人惋惜。他在《雨巷》中寻觅的“丁香姑娘”,其实是他不懂爱情的写照。他的三段感情,都因性格缺陷而未能圆满,正是这些不完美,才催生了他对诗意生活的无限向往。
END.
更多精彩内容,请关注我的账号@博书。看完文章证券配资炒股开户网站,别忘了点赞、评论、推荐三连支持一下哦~
发布于:天津市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