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黄永胜的晚年配资在线机构论坛,他与儿子有过一次深刻的对话。当被问及自己几十年带兵生涯中,最欣赏的下级指挥官是谁时,黄永胜几乎没有犹豫,毫不迟疑地回答:“丁盛!”这个答案让人不禁好奇,究竟是什么让黄永胜如此推崇丁盛?他是否仅仅因为丁盛在衡宝战役中一战成名而如此赞赏他呢?其实并非如此简单。
丁盛,作为四野的崭新崛起之星,他的军事才能并非仅仅在那一战中得以体现。回顾他的成长经历,丁盛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,便早已活跃在政治工作和战斗指挥的第一线。那些年的战斗训练和经历,为他在解放战争中的突出表现奠定了基础。抗日战争时期,他参与了多个重要的战役,他从红军改编的八路军开始,历任多个职务,起初担任了120师358旅政治部助理员,随后调往515团担任组织股长。
展开剩余69%在1938年,他随宋时轮进入冀东,担任了宋支队的组织科长。此后,他又随部队进入热河,成为邓华部队31大队的政委,并很快被提拔为团政委。在晋察冀地区的工作直到1940年,他才被抽调去延安,参与七大会议的筹备,虽然大会推迟召开,他也留在延安继续学习,积累了宝贵的政治和军事经验。
1944年,丁盛担任了教导二旅的团政委,保卫陕甘宁一带的安全,可以说他在抗战期间长期活跃在后方及机关工作。抗战胜利后,丁盛的部队挺进东北,并扩编为旅,他担任了热辽纵队的一员,并在冀热辽军区进行作战,直到1947年秋。之后,他参与了东北民主联军8纵的战斗,带领部队展开了大规模的野战。丁盛的部队战斗力强,表现出色,尤其是在22师和23师的作战中,常常能够顺利完成任务,而24旅则凭借严谨作风和稳定表现,始终保持作战高效。
在天津战役期间,尽管22师在初期因轻敌而表现不佳,丁盛所指挥的8纵却表现得令人刮目相看。当时,纵队指挥官急忙命令丁盛上场,结果他迅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战斗,仅用三分钟就突破了敌军防线。正是这一场的出色表现,巩固了他在黄永胜心中的地位。
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,黄永胜不再是8纵的司令员,而丁盛继续在战场上表现突出。在中南地区的南下作战中,丁盛指挥的135师在衡宝战役中表现尤为突出。他通过紧密的协作和巧妙的战术,成功将敌人的主力歼灭,完成了让人瞩目的战斗任务。
解放后,丁盛被任命为54军的军长,参与朝鲜前线的战斗,并在战斗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。之后他进入军事学院进行深造,三年后毕业,重返54军担任军长。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,丁盛还成功指挥了西藏平叛及对印反击战,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。
黄永胜欣赏丁盛,不仅因为他卓越的战术能力,更因为他坚定的军事素养。在回忆录中,丁盛曾高度评价黄永胜的指挥能力,尤其在将部队改编为8纵时,第一次战斗便取得了辉煌胜利,这场战斗也获得了总部的高度评价。对于军人来说,相互之间最为看重的,往往是彼此的实战能力,能够打胜仗才是他们最真实的尊重。
1968年,黄永胜被提拔为总参谋长,面临广州军区司令员的空缺,他果断推荐丁盛担任这一职务。尽管丁盛在广州军区的任职时间不长,但凭借黄永胜的推荐,丁盛很快便成为了大军区的司令员,成为开国少将中的佼佼者。这一推荐,不仅改变了丁盛的命运,也让他在军队中拥有了更为崇高的地位。
黄永胜的一生,犹如一位善于举贤的领导者,正如他提拔丁盛的故事所展现的那样,“举贤不避亲”正是他的一贯作风。而这背后,正是他对战功卓著的部下的深深敬意与重视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